發(fā)表在《班主任研究》2009.01
班主任的精神關(guān)懷
江蘇省啟東市第一實驗小學 顧椿華
自從夸美紐斯在《泛智學?!分械脑O(shè)想——給每個班“指派固定的教師”,“教師應當占據(jù)適當?shù)牡匚?,使他能看到所有的人,而且被所有的人看見……教師應當像全世界的太陽站在高處,從那里他能同時對所有的人普照教學的光芒,而且同時能發(fā)出同樣的光,均勻地照亮每個人?!睂崿F(xiàn)以來,“班主任”這個詞、這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經(jīng)歷了漫長的教育實踐,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實踐與深刻的內(nèi)涵,陪伴著無數(shù)人度過了自己的求學生涯,有的甚至已成為影響學生成長發(fā)展的“重要他人”。班主任是班集體的教育者、領(lǐng)導者和管理者,在根本上都是為了學生的發(fā)展,使學生精神成長的促進者,而“精神關(guān)懷是班主任教育勞動的核心內(nèi)容?!庇辛诉@種關(guān)懷,能讓教者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,進行心靈對話,理解他、接納他,對于班級管理也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。那么,怎樣才能做到對學生的精神關(guān)懷呢?
一、關(guān)注學生的內(nèi)心世界
現(xiàn)在的社會物質(zhì)生活越來越豐富,而孩子的生活空間卻越來越狹小,他們過著從家庭到學校、從學校到家庭的單調(diào)生活,缺少對生活的接觸和探索,缺少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,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:這種教育是一種心靈隔離活動,而沒有達到與精神相契合的境界。
曾有過一次,我以“快樂”為話題讓學生寫作,孩子的快樂應該是多種多樣的,但批閱時我心痛地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筆下的快樂單調(diào)得可憐,大部分同學認為考試成績好、得到父母、老師的表揚是極大的快樂,有的則認為生日時收到禮物或到飯店吃飯時很快樂的,快樂的其他表現(xiàn)形式少之又少。透過這么一次簡單的寫作,我才意識到學生的內(nèi)心遠不如我們所見的那么簡單,你認為的快樂、幸福并不一定是學生真正的快樂。
“任何時候不要忘記你面對的兒童極易受到傷害、極易脆弱的心靈,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,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?!比缃裰刈x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使我有更深的感悟。學生的喜怒哀樂、他們的內(nèi)心世界,需要教師細觀察、多交流,遇事從理解、愛護、幫助學生的角度出發(fā)。學會理解不容易,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不同。學會理解,就要如李吉林老師說的“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”,學會將心比心,學會換位思考,這樣才能走進學生心靈,才能懂得學生,從而也讓學生走近自己、懂得自己。課后的交談、寫日記或周記等方式可以搭建起一個學生能傾訴、教師能與之交流的平臺。對學生出現(xiàn)的心理問題主動了解、耐心詢問,不歧視、嘲笑、不訓斥,一朋友的身份關(guān)心學生,真正成為他們心靈之門的開啟者。
記得魏書生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: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,居體內(nèi)細察心域極寬。學生的心靈世界是極為廣闊的天地,在廣闊的心靈世界里耕耘,用心去關(guān)注學生的內(nèi)心世界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二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
很多時候,我都會感到學生的所作所為與我的想象格格不入,于是我埋怨,我責怪,殊不知,距離的產(chǎn)生是因為我站得太高,離學生太遠,更是沒有從根本上去尊重學生的人格。
這是我曾經(jīng)與學生間的一次不愉快的對話。
老師:(吆喝)你過來。
沈同學:(不快)怎么啦?
老師:(責問)剛才我批評你上課不認真聽講,你為什么用眼睛瞪我?
沈同學:(委屈地)我沒有?。?span>
老師:(生氣地)你還狡辯!
沈同學:(反感)真的沒有。
……
接下來就不言而喻了。仔細想來,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生命,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,別看他們的年齡小、個子小,他們幼小的心靈都有著受尊重的需要。尊重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態(tài)度,是承認我們的學生是一個人,是有思想、有情感、充滿活力的生命。我們只有充分地尊重他們的人格,才是對生命成長的關(guān)注。
當初的我如果能蹲下來,不去生硬地批評他,就不會引起學生對老師的反感;如果蹲下來,情感上有了平等,就回避免上述情境的出現(xiàn);如果蹲下來,尊重他,他的人格尊嚴就會受到保護;如果蹲下來,你會看到孩子內(nèi)心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愿望。教育本身意味著:一棵樹搖動一棵樹,一朵云推動一朵云,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。沒有尊重,談不上真正的精神關(guān)懷。
因此,班主任不僅要尊重學生的自然生命,更要學會尊重他們的人格,尊重他們的精神生命,而且,尊重是雙向的,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從學生那里得到尊重,這樣形成的班級氛圍才是和諧的。
三、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
說實話,我們大多數(shù)教師平時關(guān)注最多的是學生的智力發(fā)展,關(guān)注學生的精神及生命的發(fā)展嘴上說說不難,真正落實恐怕多少會打折扣。誰能說自己的班上不存在因?qū)W習成績不理想而得不到老師重視的孩子?在班級中沒有發(fā)言權(quán)或受到同學歧視、家長斥責的孩子有嗎?這樣的他、她……按馬斯洛的理論,他們都擁有自身的需要。每個個體成長發(fā)展的內(nèi)在力量是動機,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(zhì)的需要所組成。無論是誰,不管他聰明與否、可愛與否,平凡與否、優(yōu)秀與否,他們都有著不同的情感需要,這些需要的滿足與否將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。
我班上曾有過這么一個案例:班上有一男生,長得白白凈凈,可惜,經(jīng)上海一家大醫(yī)院的測定,他的智商僅為50左右,其學習狀態(tài)真令人擔憂:學習生字,同學們讀2或3遍可能就會讀了,他得反復讀上5、6遍,可能依然不會;默寫生詞,正確掌握的寥寥無幾,每次都要訂正許多生詞,可到第二天,他又全忘了。朗讀課文,多字、漏字現(xiàn)象層出不窮,語句讀得支離破碎是司空見慣的。單元測試,不及格的次數(shù)明顯多于及格的次數(shù)。他的父母多次有打退堂鼓的念頭,想讓其留級或退學。可他卻主動表示要留在我們班,他能吃苦、學習上毫不氣餒,不管失敗或成功,他都勇敢面對,從不哭鼻子,而且在學習上他愿意花比別人多幾倍的功夫,盡管他的收獲少得可憐。每個人的心理世界都有光明的、積極的一面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積極進取的愿望。教育人類學指明人是具有“明天性”的,兒童和青少年尤其是這樣,他們總是希望認識新的事物,獲得新的知識,向往新的學年的到來;他們是創(chuàng)造未來的生命體。
是種子,它終究會發(fā)芽,只是時間長短而已。不放棄、不拋棄是一種教育原則,我從不在班上報他的分數(shù),從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,反而經(jīng)常把他的優(yōu)點放大,大肆表揚。班上無一人歧視他、嘲笑他。每當他有了一丁點的進步,同學們都會向他投去贊賞的目光。如今他已順利地小學畢業(yè),升入了初中。對于他的教育,我的心中不留一絲遺憾。我常想,他們就像風中柔弱的花朵,渴望的只是我們能用一絲輕柔的愛,抹去那片他們頭頂上悄然飄蕩的冷冷的云,從而獲得精神的充實感。
四、關(guān)心學生的生活苦樂。
“老師,張茵不見了!”
“老師,張茵躲在教室后面的樹林里?!?span>
“老師,張茵沒上體育課。”
不知何時起,張茵成了一個經(jīng)常逃課的孩子。有次翻開家校聯(lián)系冊,我才知道這是位嚴重缺少父母關(guān)愛的孩子。他的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,父親性格乖戾,嗜酒好賭,妻兒稍有不順眼便拳打腳踢,家長言行的影響加上因長時間無法與父母交流,孩子的心中形成了愛的空缺、心理失衡,他總想以各種方式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,再加上他愛亂發(fā)脾氣,有時甚至出現(xiàn)攻擊性行為,人緣不好,沒有朋友,心中孤單寂寞,這樣的他總想躲起來,似乎已有一些自閉的端倪。
一開始我對此頭疼極了,苦口婆心的勸說無效,語重心長的教育很蒼白,望著孩子愈加叛逆、孤獨的身影,我心急如焚。直到有一次,當他再次逃課,我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他后,滿以為會迎來嚴厲批評的他沒有看到我的氣急敗壞,而是我的和顏悅色,他慢慢地愿意和我談話了。從此,我試著經(jīng)常找他談話,肯定他的優(yōu)點,雙休日我還將他從宿舍里領(lǐng)回家,與我的兒子一起學習、一起玩耍。久而久之,孩子逃課的現(xiàn)象越來越少,他逐漸曉得原來還有人關(guān)心他、愛他。一個學期后,他亦能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地上課學習。
心理失衡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反映,他與學生的家庭、生活密切相關(guān)。班主任應特別注意學生心理發(fā)展的平衡程度,善于透過現(xiàn)象去觀察與分析學生心靈深處的“沉痼”。當精神關(guān)懷的意識融化為教師的血液與氣息時,它便自然而然地潤澤著學生的生命。
其實,“精神關(guān)懷”就是要從精神上關(guān)心人,從思想上凝聚人,從行為上引導人,使學生的生命內(nèi)涵不斷充實,生命質(zhì)量不斷提高,成為終生幸福的人。這是教育的藝術(shù),更是教育的智慧。就在我們停下腳步,俯下身子,給予孩子一次疼愛的撫摸,一抹會心的微笑,一個贊許的眼神,在與孩子一次次心與心的交流中,每個學生都能沐浴著精神關(guān)懷而幸福成長,班級管理也會隨之更輕松有效。